金牌配资 秦朔:中国再繁荣之路漫长而谨慎,企业需要具备超长韧性
发布日期:2024-07-22 17:16 点击次数:814月30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结束。我看了一些数据,以此作为认知当下经济的基础。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之基,且在监管层的要求和从业者的努力下,数据披露的真实性总体是可信的。从增加值角度,全A公司的增加值大致占GDP的15.5%,也有一定代表性。
透过对上市公司年报的研究,加深了我对经济走向的认识。官方的话是高质量发展,这是首要任务。我感觉,中国经济正走在一条漫长而谨慎的再繁荣之路上,为此企业需要具备超长韧性。
本文将具体阐述漫长、谨慎、再繁荣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L形的一横将继续延长
我的数据来源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上市公司2023年经营业绩报告(下称“协会报告”),同时也参考了万得和券商的数据。
1.营收微增,利润微降。
根据协会报告,除了公告延迟披露和退市公司外,2023年包括沪深北在内的全市场5327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69万亿元,同比增0.86%,实现净利润5.71万亿元,同比增-1.57%。该分析是基于可比样板公司的同比变动,即将这5327家公司过去两年的业绩进行对比。
如果剔除金融行业,实体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净利润63.54万亿、3.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3.54%。
根据万得数据,2023年A股5351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72.70万亿元,同比增长0.86%;实现归母净利润5.29万亿元,同比减少1.21%。两组数据的区别在于,协会数据是截至去年底已上市公司,万得是截至今年4月30日已上市公司。
招商证券的数据是:2023年全A公司、非金融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金融板块的收入同比分别增长0.9%、2.2%、3.1%、-7.4%。全A公司2023年利润同比增长-1.3%。
中金公司的数据是:2023年全A、金融、非金融公司的盈利同比增长分别为:-1.4%、1.1%、-3.3%。
以上数据的大结论是一致的,就是整个上市公司营收微增,利润微降。
数据还显示,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压力还在增大。招商证券的数据是,全A一季报收入同比增长为-1.2%,利润同比增长为-5.6%。营收也微降了。中金公司数据是,一季报全A、金融、非金融公司的盈利同比分别增长-4.3%、-3.3%、-5.1%,相比去年有降幅增大的趋势。
2016年权威人士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说,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看,这一横已处于零增长附近。
2.盈利质量微降。
根据协会报告,2023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整体销售净利率5.06%,整体净资产收益率(ROE)7.70%,ROE中位数为5.32%。对照协会2022年报告,2022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平均销售净利率5.1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27%,分别比上年(2021年)同期下降0.41、0.7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21、2022、2023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整体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微降之中。
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2381家盈利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占全部公司数量的4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全市场盈利公司占比为73.3%。
协会2022年报告的数据是:剔除金融行业和“三桶油”,近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035家实体上市公司亏损,占比为21.0%,亏损面较上年(2021年)同期扩大4.6个百分点。如此推算,过去三年上市公司的亏损比例也在微幅增加。
3.国企盈利能力好于民企。
根据协会报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归母净利润47.35万亿、4.02万亿、3.69万亿元,民营上市公司全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归母净利润17.42万亿、0.91万亿、0.87万亿元。
计算可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营收是民营上市公司的2.7倍,净利润是4.4倍,归母净利润是4.2倍。盈利能力显然更强。
另外,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归母净利润25.12万亿、1.34万亿、1.14万亿元,增速分别为1.45%、2.54%、2.92%,在各控股类型中表现最好。
如果是过去,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在零增长线上下徘徊,是令人担忧的。但考虑到过去几年中国主动去杠杆、挤泡沫、整肃“资本无序扩张”等收缩性举措,考虑到原来最强的增长引擎房地产的严重下行,考虑到新冠疫情的三年冲击,再考虑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内外部的大形势,我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是正常的,也是不易的。
协会报告的营收是按名义价格计算,如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的增速还会略高一点儿。当然难言繁荣,但还是有韧性的。
同时,我们对问题也要高度重视。比如,当实体公司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压力也会传导到金融。2023年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建、农、中、邮储、交)的营收同比下降4.34%,9家A股股份制银行除浙商银行外,其余8家营收均同比有所下降。
虽然2023年银行业利润还在微增长(如六大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22%),但“不增收而增利”显然难以为继。今年一季报已显出这一点。六大行除交行外,其余收入、利润都是微幅双降。招商银行一季报也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6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6%。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压力更大。
为什么在放水和量宽上依然谨慎
最近几年,针对经济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经济学家主张旨在推动增长的宽松、积极、刺激政策,包括财政、货币、房地产、消费政策等。
但从中央政府的态度看,在刺激上一直比较温和稳,不像国外的放水和量宽政策那么激进。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口径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今年4月30日政治局会议的口径是,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
总的感觉是,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特别是供给侧,政府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和积极。如最近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如科创板,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提出,到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市、首批25只股票在上交所交易,只用了9个多月时间。
但在需求侧,政府虽然也不断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但始终不愿意用“直升机撒钱”等刺激方式。只是在需求萎缩比较严重时,响应式地给予回应。如最近,对于房地产,提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对于地方政府化债,提出“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
这是有微妙分别的,供给侧的政策是战略性的,需求侧的政策更多是响应式的。
对比一下美国,拜登政府在供给侧也推出了不少政策,如《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5到10年内新增基建领域投资5500亿美元)、《芯片与科学法案》(10年内新增2800亿美元)、《通胀削减法案》(5~10年内新增3690亿美元资助美国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这几项折算到年,政策刺激大概在千亿美元水平。
而在需求侧,美国直补居民的力度可以说非常大,如2021年旨在更好应对疫情的《美国救援计划》总金额高达1.9万亿美元,具体包括:为民众发放2000美元纾困现金支票(包含2020年12月的600美元);延长联邦失业补助津贴发放期限至9月份,并提高失业救济金为每周400美元;提高联邦最低工资到每小时15美元;将无子女成年人一年的最高收入所得税抵免额,提高到接近1500美元;将抵免额的收入上限提高到2.1万美元左右,并将资格年龄范围扩大到老年工人,等等。
大致可以说,美国的政策组合,需求侧是战略性的,与争取选票的选举政治有很大关系;供给侧是响应式的,与应对中国产业崛起有很大关系。
美国这两年的经济、消费、就业、楼市、股市很活跃。但需求侧的强刺激也有很大后遗症。《华尔街日报》不久前专访了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他有这样一段评价——
“消费者现在的状况相当不错,失业率低于4%,这个数字已延续了两年。他们仍然有来自新冠肺炎的额外资金。如果你回头看新冠肺炎期间花费的金额,那是6万亿美元。这些钱基本上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项目进入了消费者的口袋。如果你看看收入最低的50%,他们几乎把多余的都花光了。所以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最富裕的50%仍然有多余的收入。房价上涨。股票价格上涨。就业机会充足。工资飞涨,低端工资上涨。消费者状况相当不错。正因为如此,商业状况也相当不错,因为人们消费,创造了利润。
有一件事你必须小心,很多(上涨)都是由财政支出推动的。即使在今天,赤字也占GDP的6%,接近2万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增长,这可能会在未来产生其他后果,即通货膨胀。所以当我看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对于实现软着陆,我更担心的是,它可能不会那么软,通货膨胀可能不会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完全消失。我说的不只是今年,我说的是2025年和2026年。利率可能还会上调一段,我指的是10年利率、5年利率。我们拭目以待。”
去年10月杰米·戴蒙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就表示,他有两个担忧,一是地缘政治(“最大的风暴云”),二是巨大的财政支出造成的通胀效应。在摩根大通2023年年报致股东函中,他指出,美国经济受到政府巨额赤字支出和过去刺激措施的推动,而这可能会导致更持久的通胀和高于市场预期的利率水平。
同时,向绿色经济转型、全球供应链重构、军费开支增加以及医疗保健成本上升带来的额外支出需求,进一步增加了通胀黏性。
当下中国经济的阴影当然不是通胀而是通缩。资产缩水又会影响消费信心。这确实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美国式繁荣的做法,中国是否适合?我内心深处的答案是否。
我赞同在需求侧更多发力,赞同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解困有更大力度支持,但我认为,经过几十年发展探索,中国现在是不会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的。那样形成的资产性繁荣,短期让人兴奋,但终究“不能长到天上去”,最后还是解决不了创新驱动、真正构建核心产业能力的问题。
同时,在中美注定要进行长期战略竞争,而我国的综合实力还有相当差距的背景下,以确保人民基本福祉为前提,在关系到国家长期竞争力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有更为优先的投入,中国这样的选择也是明智的。当然,这种投入,在资源配置上应该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和资源浪费。如此,相信大多数国人可以接受“延迟满足”,继续与国家共担风雨。
1.交易商通常在需求高峰到来的长假期前不愿意做空
“本周早些时候,我们就注意到,美联储官员的言论表明,7月份降息可能不仅需要更好的通胀数据,还需要经济活动或劳动力市场数据出现实质性的疲软迹象,”包括Jan 金牌配资Hatzius在内的高盛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超长韧性,比超大市场和产能更重要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其实,我们的产能更是超大规模。所以才这么卷。苹果CEO库克5月3日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说,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这大概是跨国公司的公论。
谁都向往繁荣。但如上两节所示,从上市公司看,中国经济走向再繁荣会是比较漫长的过程。这是国内外形势共同决定的,也是在放水方面比较谨慎的宏观政策选择所决定的。
此时,超长的韧性更为重要。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就是更难了,更不容易了。不过,只要方向是对的,也不用怕路远。怕的是找不到正确的路。
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15.34万亿、0.99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16.44%、13.0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6.92%、5.74%,增速远高于市场平均;
截至2023年底,数字产业化上市公司1305家,比上年增加94家;
2023年,2115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占比39.7%,比上年增加近300家;
2023年,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8.50万亿元,同比增4.36%。海外收入占营收比重11.69%,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看,上市公司在新质生产力、数字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出海竞争力等方面有所提升。从我日常接触看,上市公司的管理、运营、技术、产品创新、数智化能力,总体都在提高,而且很明显。
过去,不少企业能力并不强,业绩却不错,说明靠的更多是外力。现在,就算企业能力提高了,也感到经营压力不小,说明整个大环境严峻了。一般化的“表现不错”已经不够。让那些业绩糟糕的公司退市,“应退尽退”,也是趋势。
在激烈的竞争中,上市公司的分化将越来越明显。在很多行业,收入和利润的份额正向着龙头企业、单项冠军等集聚。比如医疗器械,几家龙头2023年表现亮丽,迈瑞医疗实现营收349.32亿元,同比增长15.04%,实现净利润115.82亿元,同比增长20.56%;联影医疗实现营收114.11亿元,同比增长23.52%,扣非归母净利润16.65亿元,同比增长25.38%;鱼跃医疗实现营收79.72亿元,同比增长12.25%,扣非后净利18.36亿元,同比增长46.79%。
与此同时,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等医疗器械公司业绩下降明显,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1.30%、36.28%和49.91%。其收入规模和龙头相比也有巨大差距。
最后谈谈市场主体的预期问题。2016年权威人士答《人民日报》记者问的那篇文章,有一部分也是谈稳预期的,今天来看仍未过时——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需要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少数”(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7月召开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相信这次会议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方面会有新举措,为市场主体带来更好的预期。
稳中求进是当前工作主基调,稳预期则是稳中求进的大前提。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是人的奋斗精神。人心稳了,暖了,被激发起来了,则再漫长的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都无阻我们前进,并最终走向新的繁荣。
(作者系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举报 文章作者秦朔
相关阅读 秦朔:除了放水,别无他路?经济学家呼吁放水,在宏观上是有道理的。但作为微观的市场主体,环境的严峻性并不是放弃的理由,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05-13 12:03 李妳:多位美联储官员发声 美元指数小幅回升|市场纵贯线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上周五就业数据不及预期,给市场喘息时机。10年美债收益率下跌,市场持续预期美联储今年将降息,财政部标售了大量三年期公债,在没有利率优惠的情况下获得了不错的需求。两年期上涨0.6个基点4.82%。美元指数预计高位震荡,美国经济韧性较强,降息预期短期较难大幅上升,叠加非美货币尤其是日元和新兴市场货币表现较弱的情况可能延续,维持中期经济、政策、避险支持美元温和上行。
05-08 12:22 周期资源股延续强势 后市能否看高一线?丨市场聚焦银河高乐认为,经济韧性确认需求,供给受限影响资源品弹性。中信建投吕佳指出,阶段性表现下,资源板块在操作层面更注重低吸机会。华福证券许鸣鸣表示,周期板块表现仍然具有持续性。
04-11 14:53 联储降息预期仍有收窄空间本月联储议息会议对降息时点未给出增量信息,但缩表速率下调可能从5月开始。
03-21 14:44 投资信心提升 机构积极布局绩优上市公司丨焦点资讯02-26 11:1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栏目分类